每逢重阳 很多人会吟诵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什么? 重阳节要怎么过? 一起来看 ↓↓↓ ![]() 重阳节习俗 ![]() 01 登高 02 佩茱萸 插茱萸的习俗 在唐代已十分普遍 茱萸香味浓 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 还能消积食、治寒热 03 饮菊花酒 04 食花糕 因“糕”与“高”同音 古人认为吃重阳花糕 能“百事俱高” 重阳糕无固定品种 松软糕类都可称为重阳糕 05 尊老敬老 1989年 重阳节正式被命名为 中国老人节 2012年12月28日 法律明确 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为 老年节 传统的重阳节成为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新闻链接 明年1月1日起施行面向福建所有老人截至2021年,我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69万,占总人口的15.95%。预计至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2050年左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01 针对“用餐难” 支持开设长者食堂 民以食为天 对于独居 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 吃饭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 急中之急、重中之重 《条例》明确 ![]() 02 针对“出行难” 加大适老化改造力度 交通出行不便利 不会使用“两码” 出入公共场所受阻等 成为影响老年人出行的 重要问题 加大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坡道、扶手、电梯等公共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力度,为老年人交通出行等提供优先便利;六十五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通过上门服务、开辟绿色通道等方式,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优先服务;公园、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通过身份信息共享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条件。 ![]() 03 针对“看病难” 为老年人设置绿色通道 当前群众“看病难” 仍未得到全面解决 许多老年人觉得 去小医院就诊不放心 去大医院人多挤不动 老年人“看病难”问题更为突出 《条例》规定 ![]() 04 针对“用工难”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 从业人员缺乏身份认同 福利待遇偏低 专业技能水平不高 成为制约养老服务水平提升 的重要因素 《条例》规定 加强养老服务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全覆盖;建立健全从业人员激励机制,鼓励实行入职补贴、工龄补贴等,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制定养老护理员、医疗护理员、家庭服务员的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加强对相关派出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对老年人的照护水平。 ![]() 05 针对“上学难” 老年教育列入发展规划 各类教育资源供给 与广大老年人 旺盛的学习需求相比 存在不平衡的情况 《条例》要求 将老年教育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老年教育,支持各类教育机构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将老年教育资源向基层和社区延伸,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服务。 ![]() 06 针对“就业难” 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平台 不少人并不支持 老年人进入就业市场 同时,老年人获取再就业信息的 渠道不畅通 人身意外伤害保障不足 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条例》明确 鼓励老年人发挥优势和特长,自愿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建立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创造从业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由从业单位自愿选择为老年从业人员单独办理工伤保险,或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 ![]() 07 针对“运用难”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在老年人面前划出 一道无形的“数字鸿沟” 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需要增强 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 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升 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 《条例》规定 充分尊重老年人的能力和习惯,保留并完善现场服务、现金支付等传统服务方式;鼓励网站和移动应用等优化功能,推广符合老年人阅读习惯的出版物;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支持企业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化、辅助性产品;组织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