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8-8755336E-mail:zgmxzx@163.com
更多》明溪新闻
更多》乡镇部门
更多》外媒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明溪在线 > 文苑天地 > 
寻找状元叶祖洽的踪迹
2018-10-08 11:19:06  来源:明溪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叶斌  

明溪县城西北郊的叶厝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真是块风水宝地。村东有一泓名“甘泉”的泉水,水质清、水量大;村西有明溪“八景”之一的“星窟禅窝”;南北皆山,林木葱茏,翠竹依依。村前的溪水、渠水,反常地自东向西流;小村中,有一口半月形、面积约3亩的大池塘,名曰“美人照镜”。村东北5里处,即是玉虚洞(滴水岩)景区。叶厝坑的水土可谓优异,养的鱼、种的淮山品质明显优于他处,市场价格自然也更高。

叶厝坑与叶祖洽是什么关系?叶祖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还需从头说起。

现在三明市这片土地历史上只出过叶祖洽、邹应龙两名状元(若加上武状元汤鷽、南唐状元张确、特赐状元张显宗,则是五名)。叶祖洽是三明的荣耀,更是叶姓的荣耀,然而,其荣耀程度远不如其他状元,历史委屈了叶祖洽。

叶祖洽(1046~1117),原名叶衢,字亨甫,后改名祖洽,字敦礼(一作惇礼)。北宋庆历六年生于泰宁城关叶家窠,幼聪颖,才识卓异,18岁便中乡试解元,熙宁三年(1070)叶祖洽高中状元。他中状元还经历了一场风波:开始,考官吕惠卿就把叶祖洽定为状元,中间,考官苏轼、李大临、宋敏求等坚持把上官均定为头名、叶祖洽第二,最后,由宋神宗裁定,状元还是叶祖洽。这场风波的原因是围绕“熙宁变法”革新派与反对派之间的斗争,但也体现了叶祖洽的真正实力。那年是宋神宗即位以来第一次殿试,因而叶祖洽这位状元又称“龙飞状元”。除上官均外,叶祖洽的“同年”中还有蔡京、蔡卞、陆佃、赵挺之等风云人物。

叶祖洽的仕途,早年比较顺利,后来跌宕坎坷。中状元后,历任奉国军判官、登闻鼓院判官、国子监丞。他为推行新法尽心尽力,深得王安石等重臣倚重。熙宁末,随着王安石、吕惠卿相继辞职,叶祖洽被外放湖州知县,继而任校书郎闲职。至元丰末、元祐初才渐次擢为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加集贤校理,进礼部郎中。元祐间,司马光、吕公著等守旧派大臣执政,悉废新法。叶祖洽一再上疏,拼力维护新法,被外放广西刑狱,旋改任海州知州。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革新派的章惇掌权,复行新法。叶祖洽先后任中书舍人、给事中等要职。后因力主追贬王珪、优恤蔡确遗孤,不受哲宗器重,被贬为济州知州、洪州知州。到徽宗朝,革新派的曾布与守旧派的韩忠彦同时为相,经曾布再三提请,叶祖洽终于任吏部尚书,他大力选拔人才,支持曾布改革。崇宁元年(1102),曾布被贬知润州,叶祖洽也因议事多与众不合而出知定州。将赴任时,他在徽宗面前再次陈述己见,劝皇帝必须明辨忠邪,激怒了徽宗,被认为“躁妄”而降为集贤殿修撰提举冲佑观,不许再任有职司的官职。徽宗还颠倒是非,把叶祖洽列入“元祐党籍”。至政和(1046~1117)初,才召回任洪州知州,继改知亳州加徽猷阁直学士衔。政和七年(1117),卒于任真州通判的儿子家中,终年七十一岁。

可见,叶祖洽一生几起几落,反差很大,得志时神宗皇帝赐给他“御诗一章、‘龙飞’二大字、御书《中庸》一篇”,任吏部尚书,失意时被徽宗皇帝列入“元祐党籍”。一样的叶祖洽,完全不同、天壤之别的遭际。然而,皇帝的话,对的、错的都是圣旨,都是对的。因此,从宋至清800年间对叶祖洽的评价都不高,他比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还更惨,又是“变法派”又是“元祐党人”,两边不得好,两头不是人。

好在历史终究是公正的。今天看来,上千年前的“王安石变法”是一场伟大的社会改革运动,列宁也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变法不但不是北宋覆灭的根源,如果几方同力取得成功,宋朝很可能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军事各方面成为中国历朝的顶峰。叶祖洽坚决支持、全力协助王安石变法,应该说也是一位改革家。他的才能、品格都是值得肯定的。

叶祖洽在殿试中写到:“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苏轼说:“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认为叶祖洽不能当状元。这可是苏大学士的不对了。叶祖洽说的难道不是实情?怎么叫“诋祖宗”“媚时君”?退一步说,皇帝的思想能不“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吗?看来,宋朝的官员胆子都很大,敢于直言犯上,宋朝的皇帝还真不好当。这正好说明了叶祖洽革新除弊的态度,是一贯而坚决的。叶祖洽并没有因此记恨苏轼,后来,苏轼被贬路过洪州(今南昌),当时叶祖洽任洪州知州,两人相谈甚欢。当然,苏轼也是胸襟开阔之人。元祐年间,革新派失势,给事中赵君锡又旧事重提弹劾叶祖洽,说他诽谤朝廷,要治他的罪。苏轼还是说了公道话:“可以为议论乖谬,若谓之讪则不可。”叶祖洽和上官均是状元的竞争对手,两人在“变法”中又是对立派,但上官均对叶祖洽始终敬重有加,他为叶祖洽写了这样的《像赞》:“斯人育生,才冠天下;瑞兆榴红,名魁鼎甲;国荷升平,胸藏蕴藉;改镇更名,风清俗化。”对叶祖洽评价极高。叶祖洽的墓志铭也是上官均写的。同知枢密院事林希也力荐祖洽“最向正”,可付重任。至于左正言姚勐弹劾他“贪鄙无状”,毫无实据,守旧派说变法“与民争利”,这是他们攻讦革新派的常用方法和惯用字句。

王珪是名满天下的元老重臣,在叶祖洽中状元后,还写过《闻喜燕上赠状元叶祖洽》的诗,把他比作晁错、董仲舒。叶祖洽为何一直和王珪过不去,要弹劾他呢?除了看不惯他思想保守外,更因为王珪是只知“取圣旨、领圣旨、得圣旨”而无主见、无作为、怕担当的“三旨相公”,叶祖洽对他的做派十分不满。叶祖洽为坚持真理、坚持改革而敢于不断与执政大臣甚至与皇帝论争,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确实是一位“风骨严峻”的正直大臣,应该给予叶祖洽恰当的历史评价和应有的历史地位。

在叶厝坑居住的都是叶姓人家,系叶祖洽嫡系子孙。叶厝坑原名甘泉坑,因叶姓迁居于此而改称叶厝坑。走进叶氏祖屋,下厅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龙飞状元”,两边楹联书“名隐西瓯尊正学,望隆南瑞重魁才”。 牌匾是后来仿制的,原先的牌匾在“文革”期间被刨去字迹作乒乓球桌了。上厅也悬挂着一副楹联:“宰相家唯传俭德,状元坊合署荣名。”中间供奉南阳叶氏历代宗亲和叶祖洽长子叶思纯(叶五四)神位。据村民说,叶祖洽长子是最早迁来叶厝坑居住的,而且叶祖洽本人在受排挤赋闲时,带着长子走遍闽西北寻找自己致仕后养老之地和长眠之地,最后相中了甘泉坑,即以重金买下。《甘泉叶氏房谱》中《甘泉叶氏家训》载:“余先建安宋时状元子壳十八郎(注:十八郎系叶祖洽小名)立基于明溪,因迁于甘泉叶舍坑……”《甘泉叶氏滴水岩祠记》载:“予稽子之世系,尽出江右括苍宋状元子壳先生之嫡脉,支分泰水后,出元老学士祖洽先生,遗支分派浩繁,由此而衍明溪……”这篇《记》作于明隆庆壬申年(1572),作者王乔桂,湖南石首人,明嘉靖间进士,隆庆间分巡漳南道,万历间任福建按察副使。叶祖洽来叶厝坑,最有可能是他在被列入“元祐党籍”后(有叶氏后人说是1103年),那时叶祖洽感到东山再起的希望已极其渺茫,便规划人生的后路,亦在情理之中。他为什么不回家乡泰宁呢?按说他还是泰宁的骄傲。泰宁县原名归化县,是因为叶祖洽奏请才改名泰宁的,而且是用孔子阙里的府号“泰宁”来冠名,这可是莫大的恩荣。然而,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人生有盛衰荣枯,此时他只是冲佑观提举这样一个小小的闲职,尤其是被打入“元祐党籍”,已毫无荣耀可言,有的只是耻辱,所以就选择到离家乡不远的明溪逃名避世。叶祖洽对甘泉坑情有独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孔子故里的泗水是自东向西流300里,故乡泰宁的杉溪是自东向西流30里,而甘泉坑的小溪虽然只有3里长,但也是自东向西流的。这应是深埋在叶祖洽心中的一个情结。

叶厝坑的后山名后龙山,翻过后龙山,有一片三山环抱的开阔地唤董头冈(一名塚头冈),叶祖洽墓原先就在那里。叶祖洽去世后,开始葬在建康府(今南京)上元县宣义乡雁门其继母李氏夫人墓侧,后来才迁至明溪叶厝坑的。这座“状元墓”规模宏大,占地达7000平方米,有上、中、下三级墓坪,砌砖大部分是宋砖,陵墓坐北朝南,正对雪峰山十工坞(“雪峰营垒”亦是明溪“八景”之一)。1994年因在那里建水泥厂,便把“状元墓”迁至玉虚洞西约200米处,但规模大大缩减了,只有220平方米。叶祖洽的骸骨何时迁来明溪,有二说:一说是由其子于北宋末年迁回,一说是由其后裔于宋末元初迁回。不过论亲疏、论实力都是第一种说法的可能性更大,叶祖洽的五个儿子都有一官半职,但此后在明溪的后裔代代都是平民百姓,直到明代中叶才又出了一位湖广邵阳知县,更何况宋末元初南方各地已是烽火连天,哀鸿遍野,人口十不存一,很难想象普通人家能建起如此大墓。

玉虚洞是一处名胜,把叶祖洽迁葬到那里,他应会满意。而且,在玉虚洞口就建有叶氏祠堂,里面供奉着他的神像,周围的数十亩农田长期都是叶家的家产。1931~1934年,玉虚洞作为红军战地医院,红军伤病员就是住在叶氏祠堂。叶氏祠堂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被拆毁。

叶祖洽在明溪的后裔今天分布在叶厝坑、县城及大坪、坪埠、胡坊、六合等村,有1000多人,在其他地方的人数应该更多。

岁月悠悠,900度春秋过去了,叶状元是否还为“熙宁变法”失败而抱憾呢?(廖康标)


工信部备案:闽ICP备11000078号-1 闽公安网备 35042102000103号
中共明溪县委宣传部主办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雪峰镇民主路9号
邮政编码:3652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8755992 举报邮箱:zgmxzx@163.com
投稿及网民意见收集邮箱:zgmxzx@163.com
明溪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