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建海峡卫视大型纪录片《新侨乡·新明溪》顾问寒江雪介绍,他们摄制组一行抵达李勇工厂时,正是下午上班时间,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各自手中的活,上千平米的车间摆满了高级沙发成品与半成品。工人们有的忙着为成品打包,发往意大利各城市的合作公司,有的正组装着半成品,几十位工人在工作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正在赶制一批意大利名牌真皮沙发订单。李勇的工厂是与一家意大利公司合作生产世界知名品牌皮制多功能沙发,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供不应求。他正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准备再建一座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李勇自信地与他们侃侃而谈。70后的李勇是明溪县夏坊乡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辗转来到意大利。他聪明勤奋,历尽艰辛后终于在意大利立稳了脚跟,事业有所起色发展后,几年间陆续从家乡带来了近六百位的亲朋好友、乡亲到意大利共同发展。他乐于助人,为旅意乡亲排忧解难,和乡亲们共谋发展,深得乡亲们的爱戴与尊重。 “会长草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身影。”这是李勇接受我们采访时的结束语。中国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敢闯敢拼的精神,在李勇的言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草,是卑微的,却是顽强的,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有土壤,有水与空气,它便能生长,且能绵延,生生不息。这应该也是我们历代传统华人华侨的生存与发展的“草根”精神。 近日,笔者再次采访了明溪旅意侨商李勇。他匆匆接话,说他最近很忙,正接待几个中国客户,腾不出时间细谈,等过后有时间再谈。次日正当我们中国是白天,意大利却是深夜时,李勇挂来电话,我被李勇充满感情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正如李勇说的“一讲到出国的经历,几天几夜都讲不完,一讲着心里就会很难受,讲着讲着就会流泪,因为我们经历的这二十几年是非常艰难和辛苦的……” 迷惘青春,初萌梦想 1976年 6 月,李勇出生在明溪县夏坊乡新建村一个名叫沙坝的美丽的小村庄里。门前迤逦着那条来自邻乡的溪流,相伴着那道曲折的古道,似乎在述说着这里曾经久远繁盛的历史,在落寞独寂的岁月里一同奔循向前,追寻着远方…… 李勇的家族是个大家族,占据了沙坝自然村四分之三家庭,爷爷辈两兄弟,父亲辈五兄弟两姐妹,这两辈及繁衍的后代人口近百来人。这个家族从祖上一直传承着“恭俭礼让”的传统美德,恭敬长辈,兄弟团结,妯娌相亲,邻里和睦,勤劳俭朴,家道殷实,堪称乡里典范。李勇的父亲李宗恒曾经参军入伍过,思想上进,退伍回家后还竞选当了一届村书记,他对儿女要求严格,用祖训要求孩子们,在他的教育下两儿两女均待人诚实礼貌、朴实勤劳肯干。 小时候的李勇性格活跃,玩性较强,虽父亲对他严格苛刻,终束缚不了他,因此在学业方面一直没法上进,但他待人热诚、吃苦耐劳的优点自小形成。读小学时每年暑假,别的孩子游泳呀疯着玩时,他却骑着辆旧自行车,载着一箱冰棒,冒着酷暑,扯着大嗓门,走家串户甚至田头山边,直到天黑了掰着指头数着当日收入,心里头乐开了花,想着明日又可帮家里买肉加餐了。可见,小小的他就有自己创业赚钱的想法。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明溪县沙溪乡有人出国致富了,并且带动亲朋好友乡邻一起出国致富,全县兴起了出国热,也躁动着偏僻的小山村。1994年夏,李勇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只好回家务农,他每天跟着父母上山下田,经常饱受烈日暴雨,思想活跃的他觉得自己不能忍受一辈子都这样过下去,一定要另想出路。于是,他走了出去去城里打工,帮人做做外卖、推销产品等,有一段时间三株口服液热销,他带着赚钱的梦想加入了这个团队,每天起早摸黑地到各地做宣传推广,可是因种种原因,三株口服液事业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他最终选择了离开。他父亲也责怪他整天不在家务正业,最终一事无成,争强好胜的他一度陷入了人生迷惘。 1997年初夏的某一天,他跟着堂哥到乡里堂哥的一朋友家玩,那位朋友聊到自己想办理出国,顺口问他:“我想出国去,你现在在做什么,你这么年轻,如在国内没有好的发展,不如跟我出国去。”他眼前一亮,心想也许出国对他来说是个好出路。他详细地问友人一些关于出国的信息,心里渐渐确定了自己的想法,但他担心他那保守的父亲会反对他。回家后,他叫来堂哥去他家做他父亲的思想工作,他父亲开始极力反对,虽其他乡已有人出国,此时在本乡出国的还没有,对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的人们来说,更是多么的遥远和渺茫,充满了风险和不可预期。还好堂哥是个教师,思想开拓,通过举例说明、反复解释终于把他父亲的思想做通。可是,出国费用要七、八万元人民币,虽说家里不穷,也指的是保一家人吃住,但没有任何存款呀。刚毅的父亲一直葆有着军人的本色,皱了皱眉,“呼”地一声站起:“没关系的!既然我同意你出国,我就一定会想着办法筹到钱!”次日大早,他父亲走亲访友,邻里乡亲听说了也都非常支持,纷纷主动给他凑款,不到两日,向六十余家借了钱,凑足了八万元人民币。接着,与本乡首批申请出国其他3人(包括堂哥的那位朋友)进城去办理出国手续,经过四个来月时间,出国手续基本办好,静待出国通知。 长路漫漫,艰辛创业 忆起艰辛出国路,李勇意味深长地感叹:“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往事,想当年出国时,为出行便利,我里穿一套外穿一套衣服,挎着一个简易的包包,里面放着屈指可数的美元以防万一,一身泥泞的、脏兮兮地来到意大利,整个行装用个塑料袋就可装好带走。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我现在在意大利的整个资产用几个集装箱都运不走。”正如李勇所说,在自己事业有所小成的同时,他与亲朋好友的企业为当地安置了近三千人的就业,不仅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意两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做出了应有的积极贡献。 1997年秋,田野里的稻谷金黄得耀眼,沉甸甸地弯下了腰,农人们正忙着收割稻子,乡村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李勇也到田里帮忙收割稻子,却心事重重的:等了将近一个月了,不知出国签证何时才能到呀?正想着,忽然见有人向他走来,说:“你的出国签证已到了,抓紧进城签收吧”。李勇高兴得蹦起来,全家人都为之兴奋,着手准备出国行装。 1997年11月15日,李勇和夏坊首批申请出国的其他3人一起启程出国了。此次行经路线是:北京--俄罗斯--匈牙利—南斯拉夫—意大利。从三明坐火车到北京,因为机票未安排好在北京滞留了十天,才乘飞机到俄罗斯,在那呆了两晚,没地方住就呆在飞机场,吃的是生米饭,接着飞往匈牙利。到匈牙利又经历了被人误接风波,险些被人敲诈。又因行走路线未安排好,只好在匈牙利停留了二十多天,在这么长时间里没有这里的身份就不能随便外出,不能挂电话给家人,家人也无法联系到他。李勇感觉自己像个犯人样失去了人身自由,对父母的思念愈发地强烈,也能想象到父母在家对他是多么的担忧。后来,他父亲对他讲过,那段时间,父母日夜想念得睡不好吃不好,生怕有不好的万一,强壮的父亲也因此暴瘦了十余斤。等路线安排好后,接着白天乘小车花了一天到南斯拉夫边界躲住,到晚上八点开始走路,共走了两天,路上很辛苦,为不影响他人,都打着赤脚行走,到了南斯拉夫另一个边界才停下来休息一天。第二天坐车到意大利边界,然后走路走了两天到了意大利国内的边界,又坐车四五个小时才到了恩波利(地名)接待人的家里。一路上为了出行方便,不能带多余的东西,只能穿两套衣服,到了目的地,就把脏得不成样子的外套脱了装在塑料袋里,继续穿着里面湿漉漉的秋衣。更令人生气的是,原先认为这里接待的人还包找好工作,没想到到了这里,他们只管接人就算完成了,李勇一行只好到火车站另找出路。火车站毕竟是公共场所,有暖气、空调、公用电话亭,可以投币打电话联系工厂。 接着,李勇一行到了中转站波罗利亚,遇到了早几年出国的明溪人张意能,他热情地接待了他们,煮了大盆猪肝汤招待家乡人,已经饿了几天的李勇一行大吃一顿,这是多么久没吃上的美味呀,大家吃得非常开心,心里万分感谢这位热心的家乡人。因张意能也是帮别人打工住别人的房子,李勇他们也不宜在这里久留,只呆了一天又去火车站。李勇和夏坊村周明灯在火车站呆了一周,身上钱也不多了,都舍不得买面包吃,要留住用来买火车票去找工作。李勇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做布艺手工的工作,工资两百里拉一个月(相当于100欧元)。李勇身上的钱也刚好20余欧元够买一张票到工作的地方,心想:现在能有吃住的地方就不错了,先稳定下来再说吧。李勇到了工作地,勤劳肯干,与工友相处较好,在工友的帮助下又帮还在火车站呆的亲戚周明灯找到了一份工作(工资相当于500欧元),这样他们在意大利才相对稳定下来。 1998年3月份,李勇又在另一个地方找了一份学做皮包的工作,工资每月相当于现在500欧元。他工作很勤劳肯学,每天工作将近20个小时,老板非常器重他。李勇又帮周明灯介绍到这里工作。那年刚好逢上可办意大利身份,老板想要留住他们,就帮李勇他们俩人的居民身份办好了。在这里呆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勇每月赚的钱基本汇回家还借款,终于还清了所借的八万元人民币。接着,他想着把弟弟妹妹带出国,毕竟这时这里的每月工资相当于国内的五六倍。在他的鼓励动言下,弟弟先办了出国手续并且顺利出国。2000年夏,李勇第一次回国,找到了昔日校友陈瑜,经过几个月时间进一步沟通了解,就订下婚约,接着举办婚礼,结完婚后,李勇携新婚妻子陈瑜奔赴意大利开始新的征程。 2000年底,李勇开办起自己的沙发加工厂,员工主要是老婆、兄弟、夏坊出国的几个人,厂房只有两个客厅面积那么大,第一年因人生地不熟,经验技术又不足,生意不好没有挣到钱。第二年开始,随着自己带出来的亲戚朋友、乡亲越来越多,都加入到他的工厂,生意就越来越好了。厂里员工增多了,生产规模增大,李勇帮父母亲、两个妹妹也办到意大利帮忙打理厂务。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李勇凭着自己一贯的闯劲、狠劲,产品质量上去了,靠着自己待客户热诚、守信,销售市场也越做越大,赚得了人生中的一大桶金。李勇把赚来的钱汇回国投资,在老家乡镇和城区买了多处房产,并在三明、福州、厦门等地置下了产业。如今,他在意大利的厂房规模达2000多平方米,员工数十人,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性格开朗活跃、待人热诚大方、乐于帮助别人,经常积极参与当地明溪籍华人华侨组织的一些活动,赢得了当地华人华侨民众的肯定。2015年意大利明溪华人华侨联合会换届选举中,从事服装加工业的黄兴武被推举为会长,李勇也加入了意大利明溪华人华侨联合会,并被选举任第一常务副会长。李勇与 意大利明溪华人华侨联合会的同仁们团结协作,正在努力促进广大明溪籍同胞得以更好地联络感情,交流工作;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以及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等基本常识。他们有力地践行着我们同胞之间“互助友爱、交流合作、济困扶弱、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建会宗旨。同时在不同的城市成立了五个分会,各分会及广大会员积极响应总会倡导,为许多身患绝症、重症的旅意明溪籍同胞慷慨解囊、排忧解难,人人都伸出了溫暖的爱心之手,为饱受病魔煎熬的同胞捐助,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同时也激励着旅外乡们自强不息,奋力前行。 引领就业,回报乡梓 吃水不忘挖井人,功成定报乡梓情。采访中,李勇充满深情地说:“二十多年了,我虽身在国外,心却时常想念着家乡,挂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每次回乡都要回到老家村里,买些东西看望邻里乡亲。这辈子,我最感谢的人是我的父母,没有他们的养育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还有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亲友和乡邻……” 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李勇把父母亲、弟弟、弟媳、妹妹、妹夫等一大家子办出国,接着帮叔叔、堂兄弟、姑丈、表兄弟呀等亲戚陆陆续续地办理出国,整个家族亲友七八十人都在意大利了,能安置在自己厂里就业的尽量安置好,自己厂里安置不了的就委托当地的朋友、合作伙伴帮忙安置。因李勇为人讲义气、做事踏实讲信誉,在当地威望很好,与当地众多社会名流、企业家、合作伙伴等交情不错,遇上难事都有人帮忙解决。每次李勇回乡,很多亲戚、乡邻、朋友就会问他在国外发展得怎样,李勇就会把他这些年他在意大利创业的经历讲述一遍,及国外务工工资情况。碰上一些年轻人问他,李勇就会鼓励他们:“年轻时想做什么一定要往外面跑,想做什么尽量努力去做,就算是失败了也没关系,至少会学到了经验,学会了成长。”乡亲们看着他从一个人在意大利打拼完成了还清借款、娶了老婆、帮弟弟办理出国,后来到带一大家子出国办了工厂、在国内购置房产等,也都对李勇说的话打心底地信服,纷纷求助李勇帮忙办理出国。李勇来者不拒,尽自己所能帮忙办理出国手续,遇上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申请出国的还帮他们垫付出国费用。碰上意大利有劳工申请政策时,那些亲戚乡邻要将他们的老公或老婆办理出国手续,他们只要向他提出需要帮忙,他第一个会站出来帮忙。 说到这,李勇说:“我希望我们村里面或者我们自己亲戚朋友多来一点人,来到这里能够多挣点钱,大家的日子都要过好!”对后来有很多出国的乡亲,他们是通过劳工申请直飞出来的,很多年纪比较轻没吃过什么苦,刚来意大利就叫苦连天。李勇就会一直开导他们:“你们现在来这里相对我们那批来时是算很好的啦,非常的顺利安全。既然来了这里,就别想太多,安心下来做事,多挣点钱回家才是最主要的,把自己一家人的日子过好才是我们出国务工的目的。” 李勇老家沙坝自然村,共有十六户七十余人,在李勇的带动下,几乎家家均有人出国务工,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侨村”。原来这里相对偏僻,资源不多,家家户户收入主要靠种稻种烟,增收的途径不多。自从每户有人出国以后,靠在国外辛勤打拼,赚的欧元汇回家里,家家户户要么买房要么盖房。特别是有一贫困户,在李勇的帮助下,两兄弟出国务工,完全改变了家庭经济极其贫困的状况。夏坊乡全乡人口七千多人,在李勇等一批夏坊先行出国人士的引领带动下,全乡出国人员有六百余人,在国外务工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有的出国赚了钱还回乡投资项目;有的继续留在国外打拼,陆陆续续汇回的欧元美元极大地支持了家乡经济建设,促进了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 采访中谈及对未来的想法,李勇说,刚刚来到意大利时非常的辛苦,认为自己坚持不下去,抱着赚到本钱就打道回家的想法。没想到一做就是二十多年,越做越大,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好好地做下去做好来。现在最后悔的是,自己读书时没好好努力,现在感觉文化不够用,影响了事业的发展。现在他正加倍努力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读好书,掌握好中文、意大利语等,为今后事业发展打好基础……。他表示,现在祖国的政策越来越多,想借着祖国“一带一路”的东风,努力奋发,把在意大利的事业再做大做强,同时也将寻找国内商机,回乡投资兴业,回报乡梓。确实如此,李勇的事业正向高峰攀登,我们热切期待着他佳音频传家乡。(李燕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