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8-8755336E-mail:zgmxzx@163.com
更多》明溪新闻
更多》乡镇部门
更多》外媒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明溪在线 > 文苑天地
原厝坑与原文锡
2018-06-19 08:46:29  来源:  责任编辑:明溪在线叶斌  

原厝坑是明溪县城关乡下汴村的一个自然村,是一个美丽的文化古村;原文锡则是原厝坑最重要的历史名人,也是明溪县乃至我国原姓一位重要历史名人。

下汴村处于明溪县城西南的群山间,是一个高山村,与清流县温郊乡毗邻,虽然离县城只有11公里,但盘山公路既弯又陡,车行需将近半小时。这个村看点颇多,有海拔948米的高峰五顶嶂,山头上元末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陈友定修建的营寨、战壕、道路等遗址犹存,五顶嶂一带山峦叠翠,风光壮美,“碧嶂晴岚”成为“明溪八景”之一,过去的说法,五顶嶂还是明溪县“龙脉”的发脉地;各个村落仍保留着传统客家民居的古朴风貌,几乎都有古树名木群;这里鸟类繁多,猫头鹰特别常见,已成为“中国候鸟旅居小城”明溪最具魅力的一个观鸟点;近年来,几位村民联合办起了“景宏农场”,大规模发展有机水稻和生态养殖,并开办民宿“杉林下客栈”,吸引了远近一波波游客前来游览休闲……

然而,下汴村名气最大的还数原厝坑,原厝坑有一座古廊桥高平桥,有一位历史名人原文锡。近年来虽去过原厝坑好几次,但一有机会我都会再去,再去看看高平桥,去多了解一些原文锡的事迹。

今天,应景宏农场“场主”黄孔能之邀,我们几位文友再次来到原厝坑,在他的安排下,这回原厝坑村民提供了完整的《高平原氏家谱》供我们查阅。

古廊桥是原厝坑的水尾桥,过去是原厝坑通往临近村庄小石珩的必经之地。这座古廊桥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是明溪县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古廊桥,而且设计档次高,建造工艺精。此桥为单孔石拱廊屋桥,全长25米,桥屋二层,高6.6米,廊桥南侧还有一个祭祀厅。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已历经220多年风雨,由于年久失修,屋顶多处漏雨,有的柱子开始朽烂,快成为危桥了。廊桥两旁古树掩映,桥下的溪流源于五顶嶂,清澈的溪水时而欢快时而悠闲,流到清流再流向永安。原厝坑一带环境特别清幽,一路蝉吟鸟叫,溪水潺潺,漫步其间,心情一下就放松了。这里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清代原厝坑的诗人原联燮、原科第概括出“八景”,分别是远山留雪、近沼游鳞、石壁清泉、松林空籁、园茗积翠、岭竹含阴、村烟远布、林鸟长鸣,各写了四首诗。兹录原科第《林鸟长鸣》诗于下:

依祠种木茂成林,野鸟时时送好音。

枝上快声疑戛玉,叶间清韵想弹琴。

长鸣倩得山花放,递和从他古树深。

信是忘机由得所,相听不倦欲归吟。

近年来,原厝坑村民陆续迁往县城居住,如今在村子常住的只剩下两户了。村里老人说,村子鼎盛时有上百户人家,后来有的迁往余坊村,再后来余坊原姓有的又迁往夏阳村。原厝坑人家都姓原,郡望高平,所以廊桥名高平桥。原厝坑的历史不是太久,明初原氏才到原厝坑开基,但历史上出的人才相当多,举人、贡生、国学生、廪生、增生、庠生有近60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原文锡。

原文锡(1630—1695),字伯躬,号简庵,明崇祯三年(1630)出生于今明溪县城关乡下汴村原厝坑,父亲原道生四子,文锡居幼。他自幼聪明异常,人们都称他“神童”。他的老师原中奇是明末拔贡,也是诗人,“工于诗赋及古文辞,每有所作,莫不脍炙人口”。原文锡“学问渊洽,即天文、地理之学,亦无不触类旁通”。不幸的是,1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事母四十年,爱敬如一日。处族以恩,与人以信。”受明清易代、“三藩之乱”和家庭负担影响,他到清顺治七年(1650)才考取廪生,康熙十九年(1680)才中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原文锡被任命为广东琼州府感恩县(今属海南省)知县,由于政绩突出,升任崖州知州,不久又兼陵水知县。因积劳成疾,康熙三十四年卒于陵水官署。“梓归之日,阖邑绅衿里老,罔不泣下。”原文锡葬于今明溪县城关乡下汴村原厝坑的剑头嵊,崇祀归化县(明溪县旧名)乡贤祠,事迹入县志、府志。

清代归化县乡贤祠共崇祀八人,其中四位是“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原文锡仅是一名举人,官位也不算高,为何受人如此崇敬呢?因为原文锡的事迹在多方面都十分突出,他为国家、为百姓、为家乡、为家族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首先,原文锡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好官,又是一位廉吏、能吏,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初的海南,偏远落后,生活艰苦,民风彪悍,即便做官人们也不愿去,有的官员到任不久即弃官不做,而原文锡却没有犹豫、无怨无悔。在感恩县,“甫下车,鸣琴以治,刚柔相济,兴利除害,取急务而施之。于是修学宫而栋宇则焕然新矣,招黎民而乐郊则群然集矣,令开垦而百室盈矣,免陋规而妇子宁矣。”在崖州,“犹加留心民瘼,遍户弦歌”。在陵水县,“所至大纲小纪咸循序而有成”。他在海南任职仅两年,但为官清廉能干,政绩突出,因而很快从知县升知州,又身兼知州知县两职。

其次,原文锡为家乡办了许多大事好事,功不可没。原文锡急公好义,对村里、县里的事业和民间疾苦十分关注,“至邑中利弊,必思所以兴革之”。居乡几十年间,他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种种公益事,难以枚举”。重建城隍庙、文昌宫、吕祖祠、义学、社仓、惠利桥、县城南北两关,他“俱倡首捐资,好谋而成”。有三件事特别需要提及:把县学从县城北面迁到杨时出生地龙湖重建,原文锡第一个响应并出了大力,进士、归化知县黄易在《鼎建龙湖儒学记》:“是役也,襄厥功者,则庠士原文锡、萧宸翰、赖士洸、赖世澄、彭之初、汤学中、刘涵、张梦奎、黄诏擢、赖偀;而左右其间拮据效力者,则张文启、赖振谟、杨德仪也。”原文锡摆在第一位。第二件重要事情是,原文锡首倡全县征粮制度改革,解除了征粮负责人的苦差与不合理赔偿。“邑之积弊,以粮差总责现役为最苦,锡乃与诸父老佥请于王邑令均公,蒙允详请。遂一旦立单分比,而赔累之苦永杜矣。”第三件重要事情是,原文锡参与了《康熙·归化县志》编纂工作,在七个编纂人中只有他是举人身份。此外,他在原厝坑“未营居室,先建家祠”,家祠的用地也是他花钱买的。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原文锡的高尚品德。县志、家谱均未记载他中举后考进士之事,当时“三藩之乱”后百废待兴,也许他认为家乡的恢复事业比个人功名更重要。

第三,原文锡是明溪县清代第一位文举人,带动了原厝坑和明溪县文风的兴起。《民国·明溪县志》:“锡随于康熙十九年庚申,补科应吉而领乡荐。自是科名蔚起,文教聿兴。”原厝坑近60名诸生,基本上是在原文锡之后涌现出来的。明溪县清代出了9名进士、50名举人(不含后中进士者),可谓文运兴盛。据统计,现在三明市10个县(市)清代出的进士,明溪仅次于宁化,明溪人口最少,若算进士占总人口比例,明溪则遥遥领先。应该说,这与原文锡的带动是分不开的。

以前对原厝坑还不熟悉,我想当然地把高平桥与原文锡联系在一起,以为高平桥是原文锡出资建造的,只有知州这级的官员才有这个财力。后来知道自己想错了,高平桥建造年份比原文锡卒年整整晚100年,即使是原文锡那个年代建造的,原文锡是清官,也不可能有这个财力。但是,高平桥的建造与原文锡也不无关系,这项工程的建设资金不是按户或人丁由村民出资,而是几户富裕人家捐资,这不正是传承了原文锡急公好义的精神吗?

由于原文锡的言传身教,他的子孙也几乎有出息。他只有一个儿子名成京,是庠生,“文行兼优,年高有德”;孙子三人,有一个廪生、一个庠生。原文锡去世后,其子在原厝坑建了一座家祠祭祀祖父、伯父和父亲。岁月悠悠,如今家祠旧地已成耕田。原文锡居住过的原氏祖房已破败不堪,满地是野草和瓦砾,通往祖房的老路长满了芦苇。但是,我想,如果原文锡地下有知,也不会遗憾的,如果他知道原厝坑大部分人搬到县城居住,成了城里人,他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因为他是原文锡,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心中只有他人没有自己的人。原文锡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廖康标)


工信部备案:闽ICP备11000078号-1 闽公安网备 35042102000103号
中共明溪县委宣传部主办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雪峰镇民主路9号
邮政编码:3652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8755992 举报邮箱:zgmxzx@163.com
投稿及网民意见收集邮箱:zgmxzx@163.com
明溪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