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四贤中有两位与紫云存在着渊源关系。我现在回乡打造‘家学园’就是想让闽学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传承与发扬的载体。今天,我写了名为《关于复兴闽学大智慧的建议》的提案,希望能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推动紫云闽学村的建设。”去年12月下旬,在明溪召开的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讨论会上,文史组的政协委员罗志明就着他的提案向大家谈起了自己复兴闽学的理想和建设“家学园”的蓝图。不少委员在他的提案上签名以示支持。 罗志明是何许人?他为何对闽学文化情有独钟?“家学园”又为人们展示着一幅怎样的人文山水画卷? 闽学文化——别样乡愁 今年41岁的罗志明是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罗坊自然村人,听谈吐,很难相信,他原本是一位初中未毕业的农民,他侃起闽学与“闽学四贤”来颇有见地。 “我是2013年一次回乡时,偶然听乡人说起才知宋代先祖罗从彦是闽学四贤之一。好奇心让我找来了族谱与《豫章文集》等研读,进而了解到罗从彦曾在紫云台隐居传道,而闽学四贤或多或少都与紫云或明溪存在着‘缘份’,这让我对家乡多了几分自豪感!”罗志明说,自己从小就常看见村民在箩筐或晒谷器物上用红笔写有“豫章理学”字样,现在才知道,原来豫章是老祖宗的字号。 通过进一步接触理学历史,罗志明对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等有了更多的认知。通过翻阅族谱及其他史料等,罗志明发现,除了众所周知的杨时出生在明溪县龙湖村这一事实外,杨时大儿子杨迪曾搬到夏阳乡居住,二儿子杨彦是紫云村的开山鼻祖。罗从彦的第十二世孙罗豹则是紫云罗坊村的开山鼻祖。而李侗,他的“静中气象”之遗风在明溪的温庄等村也传承千年,其后裔子孙在明溪县人才辈出。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在明溪也留有遗迹遗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理学家、政治家如文天祥、张柏行、林翰、胡安国等都与明溪有过交集。 “程门立雪”、“德配天地”、“奥学清节”、“孔颜乐处”……闽学文化中蕴藏的真善美的理念让罗志明有了醍醐灌顶之感。他想挖掘应用这一历史文化瑰宝,为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独辟一块人文天地! 罗志明是一位事业有小成的商人,19岁离家到惠安跟人学习影雕,通过勤苦创业,他后来在惠安办起了自己的雕刻厂,而后又在东北建了分厂。 罗志明说,惠安的文化与商业氛围同时影响了他,所以,在他的创业历程中,文化元素始终烙在脑海中。 2014年,带着闽学兴村的理想,他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关掉原本经营不错的两个工厂,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回到村里,打造他的“家学园”。 “家学园”中的耕读文化 “家学园”是怎样的概念?它的定位是怎样的,如何规划? 从商多年,罗志明深知现代人对物质生活品质的追求,知道绿色农业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 “紫云是中组部曾经表彰过的先进典型村。因为独特的高山气候,紫云还是三明知名的天然反季节蔬菜基地。我原本要先做农业的,而现在改变想法了,我要将闽学文化与农业一起做。我的‘家学园’将被打造为以耕读文化为基础,融观赏旅游、自然农业、民宿养生、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与生态庄园。”罗志明说。 项目首期投资300万元,计划两三年时间建成。主体建设包含土人农庄、百亩耕种基地和书院等。罗志明说,土人农庄与乡村旅游结合,将以紫云乃至夏阳乡特色物产作为引客“磁石”。 “在紫云瀑布核心区顶上,有100亩处女地,我用它来种植东北的稻花香水稻。我采取自然育种,制作的是绿色胚芽米。同时,我现在也生产了笋干,全部都是野生的,原生态传统制作。我已将这些产品发在我的物联网上了。” 闽学文化建设上,则将建四贤广场、易经广场、书院等,现在正在办理土地流转手续。8亩荷花池已建成,步云桥准备施工,十里闽学静休步道则在酝酿中。 “紫云有不少‘遗珠’,罗坊村有桂花居,是一个庞大的古代民宅建筑,历经沧桑,还留有古井、残基、古门框等,仍可感受当时的气派。此外,还有豫章书院、立雪书院等残建。”罗志明说,紫云历史上还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传有“一朝七进士,一门双武举,父子两大夫”,民间还有“罗坊秀才一箩筐”(喻其多)的说法。 “如今,我想在原有的豫章书院、立雪书院残址上打造紫云书院,这是个新理念书院,不止是像古书院那样只传教与进行德育教育,它还将对接互联网,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服务于乡村生态建设。”罗志明说。 罗志明把“家学园”视为一个支点,他想借此撬动人们传承闽学的热情。在他看来,传扬闽学对于现代社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傅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