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记者来到明溪县与将乐县交界处的铜铁岭,汽车在蜿蜒的山路行驶至半山腰处,便看到一座高大的“归化战役”纪念碑掩映在一片青松翠柏中。纪念碑形如一本翻开的史书,右扉页上镌刻着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红色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左扉页上镌刻着“归化战役遗址”六个红大字。 驻守铜铁岭,归化战役打响 据《明溪县志》记载,1933年冬,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敌人兵分三路进攻中央苏区,东路进剿军以步步为营的战术,从顺昌、泰宁、将乐向归化、清流、宁化推进,企图从归化、清流、宁化进攻瑞金。归化县(今明溪县)是中央苏区的东方屏障,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前沿,敌人处心积虑,调兵遣将,对归化县的红色政权进行军事“围剿”。 1934年2月,红军从沙县等地开始撤到归化的夏阳和沙溪方向驻守。3月初,中革军委奉总部命令集结归化腹地,并派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率领中央红一方面军红七军团3000多人,分兵三路包围归化南面大岭头一线和与永安交界的胡坊西十里一带,遏制敌五十二师卢兴邦部队;派宁清归军分区红军部队和独七师三营防守归化县东南和铜铁岭一带。
铜铁岭位于今明溪县与将乐县的交界处,由于铁岭与将乐县的铜岭相连,人们都习惯称它为铜铁岭。铜铁岭群峰连绵,山路蜿蜒盘旋,地势险要,是连接闽西北交通之要害。当年,寻淮洲、乐少华选择地势险要的铜铁岭作为击退敌人的主阵地,率领部队修筑工事,做好迎战准备。 依稀可见当年的战壕。 敌众我寡,归化失守 沙洲坑村76岁的陈禄祥老人告诉记者,30多年前,他的堂哥陈火星曾给他描述过铜铁岭战役的惊心动魄。 1934年3月22日,敌十师李默庵部以第三十旅为前卫,师直属队及第二十八旅为主力,从将乐南口、白莲经大里、盖竹桥向铜铁岭进犯,他们企图控制有利地形,狂妄地吹嘘一天之内拿下归化城,突入中央苏区腹地。不料,我军早有戒备,在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下属第十九师政委吕振球,第二十师师长粟裕、政委李翔梧的指挥下,派出独立七团李集斌团长、张文邦政委率队提前行动。22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敌军前卫旅开到铜铁岭,我军利用有利地形,且战且退,把敌人诱进了埋伏圈。红七军团某营陈德贵、周清福指挥队伍迅速转到铜铁岭西麓松皮垇和沙洲坑一带突袭敌军二十八旅。红七军团的郑光挺、林泉水带领另一支队伍,由花园村、九龟洞村插入铜铁岭之间,猛击敌军前卫三十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临近中午,敌五十八团、五十九团一营从左右两翼强攻我军阵地,敌机不断地狂轰滥炸。 面对敌军的狂轰乱炸,为了减少牺牲,团长寻淮洲命令部队边打边撤。但是,敌人却增加了两营的兵力从右面山麓放火烧山,企图将我军一网打尽。战士们且战且退,傍晚时分,红军队伍利用天色做掩护陆续往沙洲坑和葛岭一带撤退,连夜撤离至了坪地村,归化城失守。 陈禄祥告诉记者,沙洲坑村与铜铁岭遥遥相对,当天,村民站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对面山头不断传来的枪声,还看到了炮弹腾起的阵阵烟雾。陈禄祥说,家住龙湖村的太姑婆陈凤妹曾告诉他,战斗打响那天中午,她提着猪食桶走出厨房,走到院子里给猪添食,不料,敌军的炮弹在她不远处爆炸,飞溅起的弹片插进了她的额头,鲜血流了满脸,幸好所伤不深,得以存活。 埋伏突袭,归化收复 3月26日,闽西北主力红军开始东移,归化城仅留红军医院和地方红军驻守。敌人再次策划,抽调敌十师李默庵部离开归化,回将乐防务,敌五十二师卢兴邦部由永安调归化接替防务,企图蚕食中央苏区东北部的战略要地。 红七军团和宁清归军分区部队早已做好歼敌准备,率领部队埋伏在铁岭,中午时分,敌军进攻。战士们居高临下,向敌人展开猛烈射击,敌军遭到突然袭击,前头部队狼狈地向白莲方向逃窜,后面的部队被我军包围,敌军大败。红七军团在宁、清、归独立七团的配合下,一鼓作气,扫清铜铁岭一带的敌人,收复了归化城。 陈禄祥说,战斗结束的第二天,他堂哥跟许多好奇的村民相约上铜铁岭,看到尸体遍地,枪支残骸、弹壳随处可见。村民纷纷回到家中,带上铁锹、锄头,参与掩埋尸体。当地村民还告诉记者,前几年,村民上山采菇,还经常捡到弹壳,连厝村一村民上山打猎,还在后山上拾到了2枚哑炮。 归化战役年代已久远,遗憾的是村里见证当年那场战斗的老人都已离世,而听父辈们讲述过那场战斗的老人也少之又少。 采访归来,记者到有关部门查阅了归化战役的相关历史记载文献,据《火线上的英雄》战报报道,归化战役胜利后,红七军团受到中革军委的表彰,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分别被授予二等奖章。归化人民在铜铁岭战斗中,地方武装、游击队积极支援红七军团,保卫苏区,欲血奋战,黄学秋、兰大火、曾学钦、刘堡南、刘堡煜、邱延风等多位同志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归化战役,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重要的一次战役,它拉开了第五次反“围剿”东方战场战斗的序幕。 为了纪念在这次战役中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革命战士,1987年,明溪县委、县人民政府在铁岭隘山巅建立起了“归化战役”纪念碑。1995年,归化战役遗址成为三明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月兰 林铭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