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8-8755336E-mail:zgmxzx@163.com
更多》明溪新闻
更多》乡镇部门
更多》外媒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明溪在线 > 文苑天地
全国独一:“三坊理学村”
2016-06-17 15:41:00 夏天 来源:  责任编辑:夏天  


罗安从这里出发。


罗苍旧居前的古道。


庞大的桂花居仅存这个门框了。


启秀堂余存。


张坊的古堡曾被土匪攻破。


杨坊的旧时书院。

  
  “高冠诸山,顶上有田塘水碓,居民三百余户……日出,岚雾空蒙,望之如紫云。”
  这个三明版的桃花源,便是《汀州府志》描述的紫云台——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
  紫云,海拔超过800米,面积53.34平方公里,洋面开阔,四周陡峭,状如众山托起的大平台。张坊、杨坊、罗坊,略呈品字形,从宋元明时起,杨时、罗从彦、张载三个理学大家的后代先后迁来,同村居住,现有1600多人,成为全国独一的“三坊理学村”。
  哦,紫云深处,那是一个怎样的神秘所在?
1 罗坊:才子俊杰“一箩筐”
  紫云台多山间盆地。阡陌间,良田连片,小溪蜿蜒,石砌的古道曲曲折折穿过村舍,沿着石拱桥跨越罗坊溪,蜿蜒到一处五级条石台阶的旧居面前。从元朝初年起,罗从彦的裔孙就在这里繁衍。两组石旗杆的基座,彰显了举人罗苍的荣耀。
  罗苍,字云山,号文台,在清雍正四年中举,远赴东北奉天府任铁岭知县。他的祖父很有名望,贵为“介宾”,雅好读书,谦恭下士,每年都会专门摆一桌酒,迎师训子。他的父亲罗徽幼慧,十岁能文,援笔立就,书法又好,敬师长,爱整洁,老师说他会有出息。果然,十九岁中秀才。五兄弟分家后,小弟罗鳌被人诬陷,吃了人命官司。罗秀才四处奔走为他洗清了冤情,因不忍小弟独自承受官司之累,倡议五兄弟复合为一家,同居如初。两个哥哥去世后,罗徽事嫂如母,视侄如儿,亲训读书。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罗苍和他父亲一样早慧、能文、识礼、重教。父亲教他“文章皆由心性中来,绝不类世俗之字雕句琢”。他也只读经典,故其为文,字字都见典籍精华。求学时,诗酒自娱,一派散淡;为官时,“爱民如子,兴养立教,革弊政,振善俗,鸣琴而治”(《沙阳罗氏家谱》)。既洒脱,又干练。
  罗苍热爱乡梓,参与了紫云的许多公益之事。张坊要为张黄氏立节孝牌坊,他作为县里有名望的读书人,积极收集资料上报。罗氏修族谱时,他已退休回乡,热忱张罗。正是他,联络有功名的叔侄辈,促成沙县富口山氽村、梅列列西村、明溪紫云村三地罗氏共同出资,印制《豫章罗先生文集》。还在去世的前一年,请他的老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留保为文集写了一篇序文。沙县文联主席罗辉说,为罗从彦出版文集,这是重大的文化事件。
  而今,罗苍石旗杆背后的旧居——翔鸾祠,已经残破了,但是,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宅院地面,铺石或砌砖,虽已荒废,却仍广阔。
  罗坊的书院也已废圮,但培养的罗氏子弟灿烂至今。特别是罗苍的叔侄辈中,出了不少才子俊杰,时人誉为“一箩筐”。
  古道拐向翔鸾祠的岭后,现出另一片洋面——稻田、菜地、果林。若不是陷落在草丛杂树中的破房子,谁能相信,30年前这里曾经是村庄!
  崇善祠就在这里,但已破旧,一对石旗杆的石基挺立祠前,几乎被潮水般的草浪淹没。远远地,可以看见“乾隆十九年、恩授廪生监”字样——这是罗安裔孙的骄傲。
  罗安,字静远,心性恬淡,他以县尉累升到广东一个州府的参议大夫,此时已是元朝末年了。社会动荡,百姓受苦。罗安的施政策略是:“宽一分斯民省一累,忍一着斯民免一苛。”所以举动周旋,安然自适。江南布政使赫连遽宗瑗是蒙古人,夸奖罗安“名肖其人”,还称赞这位汉人官员:“寓精明于浑厚,寄骨肉于君民,为人之所不能为,言人之所不敢言。”
  崇善祠的面前,有过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名叫桂花居。现今的田地都是旧时的庭院,高低错落,两厢摆开,多少罗氏子弟受它庇护!而今只剩一座条石门框,兀立在田中央,孤零零的,只有风从门框里出入,当然还有悠长的岁月,也从门里门外遁失。
  桂花居的边上,散落着些许人家,都已搬迁了,柱檐无存,只留下石砌的井台黯然生苔,但也留下罗氏不息的书香——
  罗善继,明隆庆年间的岁贡,曾任江西上高县学训导、建宁县学教谕、福宁州学学正。当时的官员称他“行端志确”,受到诸生敬仰。其子罗文猷,长期陪着他、照顾他,孝顺有加。退休后,父子俩回到罗坊,其子佐兴家业,协管族务,做到“贫者恤,顽者化”,从而“族里安宁”,还运用各种手段,将被豪强侵占的祖茔地完璧归还,载入族谱。
  罗善继的孙子罗世才,为人谨慎节俭,不事张扬。但罗家仍因财富招惹官司,况且正逢耿精忠叛清(1651年),将乐的吴赛娘乘机率众啸聚龙栖山仙人堂,还在周边县乡建立了72个营寨,没完没了勒索老父罗文猷。世才忍无可忍,独自去与吴赛娘讲理,不幸中暑暴亡。
  罗善继的曾孙罗作仁,当时才16岁,带着小弟文仁,不避险阻,深入虎穴为父收尸,扶柩而归。兄弟俩与寡母相依为命,长大后,哥哥将罗家祖业渐次赎回;弟弟原本是块读书的料,但为了家业,安于躬耕,娶妻饶氏贤良勤俭,广置产业,立书田以励后昆,行善积德,口碑很好。
  罗善继的玄孙——文仁之子罗大绅,字醉六,康熙年间的廪生。他勤奋好学,平时不听闲话,只是埋头苦读,教育学生:“吾侪当以第一人自命,苟安乎次,遂让人一着耳。”他为文“简朴苍老”,七次科考第一,然而无缘中举。
  咳!
2 张坊:清河堂上日享一脉
  走进张坊,一株五百龄的柳杉挺立在村口迎客。明洪武年间,张载的后裔张应乌迁居这里。白墙、黑瓦的木屋古厝破败,旧时庭院的格局、荒草丛中的石径,以及“清雅居”之类的标示,提醒着人们:这里是文化古村落。拆旧建新后,一条主街穿村而过,砌在街边渠沿的条石,横在渠道上的碑石,从水泥地显露出的石铺地面,以及堆在街角的古厝柱础,无不让人惊叹张坊的奢华。
  在街边,一字排开八组石旗杆,但都只剩下一人高的石基。旗杆背后的张氏祖祠(牌位名称独特:“清河堂上日享一脉宗亲位”)迁往他处,新崛起的钢筋水泥的农家楼房反衬着科举时代悄然远去。
  从斑驳的字迹,只能辨认出两个人的名字:张永缮、张大复。这叔侄俩名列县志里乾隆年间的“例贡”,族谱也记着“援例捐纳”——买来的贡生。在立旗杆的第二年,张大复就去世了。
  其实,最早给张坊带来荣耀的是张文许父子。
  张文许为张应乌的七世孙,归化首任县令郭润是他儿子张惠的朋友,曾在衙门自撰对联:“春雨有田宜早种,公门无事莫频来。”惩恶、劝课,民颂其德。他为紫云张氏族谱作序说,张文许“由吏掾而三考出身,两典清军赞理县政”——也就是族谱里记的:当过陕西通渭县和江西万安县的典史(相当于公安局长和监狱长);他的儿子张惠时为廪生,“名噪士林,为邑硕望”。在被郭县令表扬五年之后,张惠名列岁贡,县志记他出任江西万载县县丞,族谱多了一句“委署县印”——意为当过县令。
  张坊最后一个获得科举功名的可能是张启心了。新修族谱说,1903年,他“由附生恩授贡元”,可惜,没有官当了——1905年,科举取消。
  张坊不乏乡间公认的学者,去世后民间称之为“雍进士”,比如张积珠。此人“颖悟笃好诗书,诗文亦清真而雅正”,少年时考试不及格,但考官认为他有才。当时,正值流寇过境,他随族人逃往岩前避难,走小路回张坊时,路遇山匪,叔叔死于刀下,他也受伤,养了半年才恢复。从此,他读书、行善、热心公益,“行著乡闾,名高国学”,但终究只“授例国学生”,与功名无缘。积珠死后,燕江居士聂廷栋为他立传时,尊之为“雍进士”。
  古时有一种习俗,好以“进士”敬称。比如,岁贡,称之为“岁进士”;举人,称之为“乡进士”,这和“雍进士”一样,都不是进士。此外,国庠士、群庠士、邑庠士、文武庠士,只是庠生,秀才而已。
  张坊入县志的读书人不少,但只有张启栋在县志留下传记——张启栋,字隆吉,号淇园。他有些木纳迟钝,一篇诗文要读百十遍才能背诵,一旦能背了就终身不忘。这人“喜闻己过,耻独为善”,凡是公益的、能教化人的事,他都积极参与。到了晚年,张秀才爱上了山水,听说杭州的西湖很美,就爬山涉水赶去,游玩了两个月,回来不久就去世了。
  这个村有两样奇迹值得一说。其一是离村不远的山涧岩石,刻画了许多符号,似字,似画,无可破解,称之为“紫云岩画”;其二是一处残存的古厝院落,全是条石铺地,显见当年的奢华。更奇的是条石门框镶入土墙,横额雕异卉,柱础刻灵兽,门框上方,各有一个佛教万字符号“卍”——这只是后门。华构异乎寻常,可与杨坊的“启秀堂”媲美。
3 杨坊:书生·豪杰·锦衣卫
  杨坊,真美!
  月牙形的后门山下,杨坊人傍山而居,半环的民居面前,是一条弧状的水泥大道。有人说,公路如链,护着杨坊这艘大船——南宋时,杨时的后人就在这里开基了。
  在杨坊的东北方,曾有一座清代的华构大厝——启秀堂,拆旧建新时存留了一座门楼。它由条石、砖墙构成,正面横额石刻“翠霭蓬庐”,背面题写“德星照”。从族谱的画图看,它是启秀堂的门楼。门里是个大坪,可落轿、停马车,坪右为启秀堂的正门,坪左是连片的菜园,以墙围护;从正对的小门进去,是两排狭长的瓦房,自成独立的小院,可能是下人住的。
  启秀堂院落庞大、成群,时人赞叹:“规模壮丽,局势宽宏,垣墉周匝,房廊深邃”“游其宇者,几疑武夷仙源,步步入胜”(《宏农杨氏族谱》)。水榭、花轩、方池、曲廊,以及幽窗、笼帘、竹榻琴床,错落布局,富有文化品位;正房、厢房、闺房、书房、客房、仆居,区分严格,显示尊卑礼仪次序。名为“启秀”,当有激励后辈积极求学进取之意。
  可与启秀堂齐名的是“聚星亭”,它是杨徽鹏在村北五里客商往来必经之地建的风雨亭。此人倜傥不羁,超出群类,在祖上乔居城内五世后,回迁紫云。他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谨守母训,勤俭经商,颇为富有。平生乐善好施,在嘉庆十七年建“聚星亭”。亭成,邀来当地文人游宴庆贺,留下诗文。此亭命名,意在聚集往来此亭的鸿儒达士,以祈“众星光照”乡里,曾是紫云八景之“聚星对弈”,后人赋诗:“亭以聚星名,当日聚何星?聚星今未见,徒见聚星亭。”
  此外,杨坊现存两座书院,分别叫“立雪斋”“四知堂”。前者典出杨时的程门立雪,后者与东汉杨震的深夜拒贿有关,以此勉励杨氏子弟敬师好学、慎独亷正。
  关于“立雪斋”,秀才萧元圭作文记载:书院的讲堂较小,便于子弟提问;左右设小书院,备有许多古书和法帖,便于阅览。院内还建了小公园,方塘、花圃、曲径,颇有“池塘三五尺深水,篱落两三般样花”的意境,可谓眼界清奇,用意深远。萧老夫子赞叹:“虽山水可以怡情,花鱼可以寄兴,而此中自具至理,皆足助发文心。”
  在杨坊,书院、庭院,时见闲置的演武石。这个高山村,明代出了七个锦衣卫千户:杨永兴、杨永富、杨永贵、杨永晟、杨永义、杨永旺、杨谊,还有一个锦衣卫百户杨永通。
  锦衣卫来自民间,要求体健、勇猛、忠诚,无犯罪前科。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侦察、缉捕,人称“缇骑”,可以逮捕任何人,还可以不公开审讯。
  这样令人生畏的冷面杀手,怎么会在杨氏永字辈成群出现?尽管明溪县出过锦衣卫指挥萧伯和,但是,就算是他带出去的,六七个兄弟要一起搏得正五品、正六品,也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明溪县志这样记载,汀州府志也这样记载。
  奇怪的是:除了人名,其事迹在族谱不见记载。
  不过,杨宗源此前进过皇宫。这位十五世祖是个奇才,族谱誉为杨氏“不祧之祖”。他少年好学,博览杂书,竟日不疲。长大后,看病、看风水,声名远扬。明景泰年间,效力内宫,行医?堪舆?也许兼而行走?受到朝廷嘉奖,诏征为“朝奉郎”。他善于因材施教,五个儿子都如他所愿成长,后代蕃昌,文人辈出。
  文人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十八世祖杨仕伦的一生令人扼腕。
  族人评价杨仕伦:“性豪迈,具气节,好读书。”他博古通今,立志科考进取,以范仲淹为榜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却一头撞上了“军供”案。那是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海疆,远在闽西北深山里的紫云也要支前。当时,县令以军供不及,耽误了军事为由,放言要治族众死罪。“群鼠”怕了,联名把罪责推给了杨仕伦父子。其父杨晚松,乡之义士,当场就说了:“一人出则众人可保,宁死吾而生众,可矣。”——如果一个人顶罪,可以全村人免死,那就死我一个保全村吧!但杨仕伦反问他:“有儿在,吾父何为出此言也?”——有儿子在,父亲怎么说这话呢!说罢,就要跟官家人走。
  家人请求宽限时间,按丧礼与杨仕伦诀别——相当于“生祭”,直到做完“头七”。杨父将办丧事剩下的数千金都送给县令,陈说冤情,请求别株连族亲。县令“怜其枉,嘉其义”,将杨仕伦由死罪降为发配从军十八年——从后来旌表他为“新罗杰士”看,可能是去朝鲜半岛戍边,那里也闹倭寇。
  所幸,朝廷大赦天下,杨仕伦也在内。义士回乡时,族戚亲友探准了日期,赶去二十里外迎接,欢声一片。死里逃生,重归故里,杨仕伦说了两句话:“得归见父老,幸矣!夙愿未酬,枉度一生,命也!”在场的人不胜嘘唏。为他立传者写道:“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不自我夸耀本领,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岂非豪杰之士哉!”
  数百年间,三个理学大家的后代同居一村,世代通婚,他们以祖先为荣,耕读传世,和睦相处,遇有族里族外的各种争端,巧妙化解,记入族谱,以警戒后代。理学文化的滋润,促成紫云村人“崇文重教,明理诚信,谦和坦荡”的人格特质。
  张载说过,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太平?罗坊二十八世罗志明认为:“唯有百姓家学兴盛也!”2014年,这位年轻的企业家回乡投资打造“三坊理学”文化品牌,利用紫云台的天然优势,建设集理学研究游学、避暑养生、农业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软硬件平台——“理学园”、“闽学园研习基地”。
  紫云,书香缭绕,令人着迷。(詹昌政 文/图)

工信部备案:闽ICP备11000078号-1 闽公安网备 35042102000103号
中共明溪县委宣传部主办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雪峰镇民主路9号
邮政编码:3652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8755992 举报邮箱:zgmxzx@163.com
投稿及网民意见收集邮箱:zgmxzx@163.com
明溪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