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8-8755336E-mail:zgmxzx@163.com
更多》明溪新闻
更多》乡镇部门
更多》外媒视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明溪在线 > 外媒看明溪
明溪温庄——兄弟同榜进士
2016-03-22 15:26:00 夏天 来源:  责任编辑:夏天  



绍衣堂



李氏家庙


  

●廖康标/文 江月兰/图
  我国科举史上,读书人能考取进士的可谓凤毛麟角,一家有两个进士则更为稀罕,而兄弟同榜进士简直是奇迹。明溪县盖洋镇温庄村清朝的李镐、李际隆兄弟,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盖洋镇是明溪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在这片355平方公里土地上,自南宋初出了解元、进士汤莘叟后,科举文化沉寂了近500年。直到明末清初才又出了三名举人(包括一名武举)。然而,从清乾隆年间以后,该地文运勃兴。乾隆二年(1737年),温庄的李镐、李际隆兄弟同时中进士,一时轰动四方。正如李镐说他们兄弟“特梅蕊之先萌已尔”,盖洋镇清乾隆以后英才辈出,群星璀璨,除他们兄弟两进士外,还出了10名举人和500多名贡生、廪生、增生等有功名者,其中温庄李氏有功名者达265名。这与温庄李氏极为重视教育,倾力创办联飞社(联飞馆)社学密切相关。
  温庄李氏是“闽学四贤”之一李侗的后裔,属于李侗次子李信甫这一支,于明代中叶迁到温庄。温庄位于明溪县西北五十里,这里土地平旷、山清水秀,清澈的温庄溪自南向北在村庄蜿蜒而过,汩汩流入金溪再汇入闽江。传至明末清初的贡生李先华(字白生),已是李侗的18世裔孙,从此温庄李氏的故事精彩纷呈。李先华生有六子:李维垣、李衮、李维均、李维墉、李维埙、李维圻,父子们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捐资修建了温庄下村石拱桥,人称“白公桥”,至今犹存。接着,李维垣(号珍山)、李鉴父子舍生忘死为民请命的事迹又传为佳话。清康熙年间,由于“三藩之乱”,归化(明溪旧名)百姓生活已相当艰苦,还有一种叫“大当”的苛政,更是弄得民不聊生。李维垣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挺身而出,把状告到八面威风、人人畏惧的闽浙总督王骘处,据理力争,终于得到革除归化县“大当”的允许,解除了百姓倒悬之苦。然而,仅过了二十多年,新的苛政又来了,官府用自制的秤征粮,比实际要多征二三成甚至五六成,同时杂税增加了数倍,百姓不堪重负。李维垣次子李鉴决心继承父志,为乡亲们抗争。他到县里、府里告状,但由于知府包庇知县,都没有结果。他便把状告到省里,幸亏遇到公正廉明的闽浙总督范时崇(范文程之孙),最后打赢了官司,又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然而李鉴本人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因得罪知府、知县而断送了个人功名。进士谢家树说他“先生之文,堪出以名世,先生之行,砥柱乎中流”,可见其文才之高。如果不是为民请命,李鉴也有可能像弟弟一样考中举人、进士。
  李家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重教兴学,创办了联飞馆。李维垣“慨里中文运之衰”,为振文风,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把分散的童生集中到村里的荐福寺上课,起名“联飞社”。但由于战乱,不久就停办了。接下来就是李维垣父子为民请命,四处奔走,官司不断。直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才由李维垣五子李镐在沙坑重开学馆,次年搬回荐福寺办学。到雍正六年(1728年)十五年间,办学成果丰硕,“由庠食饩者三人,由童入泮者三十一人”,李镐自己于雍正元年(1723年)中举。雍正六年秋,一场大火把荐福寺烧成一片焦土,寺庙的地盘也被村民占据了,联飞社办学不得已中断。为恢复学馆,李镐、李际隆兄弟征得在世的两位叔叔同意,将祖父李先华名下的田地捐出,并慷慨解囊,开展艰难的筹资工作。学馆从雍正十二年(1734年)春兴建,次年春落成,历时近一年,命名“联飞馆”。有趣的是,学馆落成一年后,李际隆中举,两年后,李镐、李际隆兄弟双双高中进士。
  李镐是李维垣第五子,李际隆是李维均第六子,虽非同胞兄弟,却是同一祖父母、居住在一块的堂兄弟,能成为同榜进士,也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而且,他们都是进士中的佼佼者,一个从事教育,一个从政,均立下了显著的功绩,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和名声。
  李镐(1691—1753),原名廷烈,字卜京,号坦斋。他自幼聪颖,学习刻苦,学识渊博,才华富赡。“为学六籍外日陈百家言,钩微抉要,淹通博贯,兴至一挥,云烟满纸。”但第一次参加会试却落第了,第二次才考中。本来要出任地方官,但他志在教育,要求改授教职。留京候缺期间,因其品端学粹,被宗室、少司寇觉罗勒尔深聘为家庭教师。回归故里后,归化知县马上礼聘他为峨嵋书院山长。他从不计较学生有无束脩,并作《实字说》警示学生。他到建阳拜谒考亭书院,当地士子争着拜他为师。后来,被朝廷授予泉州府儒学教授。李镐对朱子理学兴趣尤为浓厚,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雷鋐等人一起致力于理学研究,提出了“实学”的崭新主张,成为乾嘉时期福建理学的知名学者。他教学态度严谨,重要事情皆亲力亲为,连学舍的楹联都亲自撰写,都是可为“座右铭”的警句。他富有改革创新精神,“至学中陋规,概行革除”。他甘于淡泊,且性好慈善,虽不富裕,但“于乡党中有义举,无不量力捐助,有告贷者,亦必竭力周给,人咸德之”。在泉州任上去世时,士子们围着学舍放声痛哭。泉州和归化的官员、生员写了许多诗文来祭奠他,泉州将其作为“名宦”来纪念。李镐著述甚富,著有《四书体注订补》、《诗柄汇记》、《庄子解蒙》、《日勖记》、《实字说》等书和许多诗文,遗憾的是如今已散失殆尽,只有《实字说》和几篇诗文散见于《武夷山志》、家谱等资料中。李镐生有五子,四个有功名。
  李际隆(1709-1762),原名廷璧,字赓于,号鲁传。天资颖异,文武双全,考取秀才考的是武科,但乡试一度落第。他毅然到江西从名师苦读三年,学识大长,于乾隆元年(1736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南永安司马。此后,历任江华、安福、武陵、龙阳(今汉寿)、桃源等县代理知县、知县。“所历各任,百废俱举,政声卓著。”任武陵知县时,将重教兴学之风带到湖南,为兴建常德朗江书院努力筹款并捐献了大量俸禄。他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武陵粮食歉收,饥民很多,他没等到上级批文就开仓放赈了。对民间诉讼,无不听断详审。尤其是武陵、龙阳百姓互争中心湖一案,历任悬而未决,争讼达百年之久,曾三次告上京城,四次酿成人命。上峰委托李际隆勘查审理,他亲赴现场勘察,认真了解查证,结果只花8天时间便圆满结案,龙阳、武陵两县几代结怨从此消除。当地百姓立碑颂扬他的政绩。乾隆十九年(1754年)荐升为广东南雄知府,后调任廉州知府。他一如既往,勤政爱民。南雄、廉州士民对他公正廉明、关心民瘼的精神十分敬服,广为传颂其德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因揭发一个有受贿行为的盐官,遭报复革职。从此,抑郁成疾,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病逝于廉州,年仅53岁。
  李际隆的长子李滉(1727—1778),也是一位循吏和名宦。他原名士滉,字师宪,号澄若,聪颖过人,很有智谋。初任广东三水县知县,审理一桩大案,救了一大波无辜者。后历任花县、四会县知县,广西上思州、新宁州、东兰州知州,庆远府知府,最后当到右江分巡兵备道,官居四品,超越了他父亲和伯父。“所至之处,振兴文治,严缉奸宄,兴利除弊,屡著政绩。民感其德,口碑载道。”调离花县、四会县时,当地百姓依依不舍地挽留他,“士民卧辕,至有相随数十里忘归者”。繁重的政事使李滉积劳成疾,51岁就去世了。李际隆生三子,次子李涟是恩贡生,三子李侃是太学生。
  李镐墓在盖洋镇村头村蟠龙冈。这里还有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李镐去世后,他在泉州养的那只狗跟随灵柩回到故里,日夜守在主人墓前,哪儿也不去。有李镐这样的仁人,才有这样的“义犬”。村头距温庄有十五里路程,李镐家人便出钱委托墓地附近的村民把“义犬”养起来。“义犬”死后,就葬在李镐墓旁。李际隆墓在盖洋镇湾内村大陂的烟坑垅,李滉墓在湾内村大陂的梧桐坳。兄弟父子三人虽都是高官,但坟墓与农家之墓没有差别,这也是他们为官清廉的一个证明。
  过去的温庄,祠庙成群。度尽劫波,如今还存有蟠根堂、绍衣堂、孔惠堂、敬思堂、瑶圃祠、式礼堂等,敬思堂前还树着李际隆的“进士碑”,由此可以想见温庄李氏往昔的辉煌。令人扼腕的是,规模宏大的联飞馆在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陆续遭拆除。不过,在其旧址上建起的温庄小学,又培养了李陵军、李书喜、李雪华、吴炎春、吴建国、吴礼华等一大批当代人才。

 

 


工信部备案:闽ICP备11000078号-1 闽公安网备 35042102000103号
中共明溪县委宣传部主办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雪峰镇民主路9号
邮政编码:36520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8-8755992 举报邮箱:zgmxzx@163.com
投稿及网民意见收集邮箱:zgmxzx@163.com
明溪在线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